目的 探讨结肠癌和直肠癌并发肠穿孔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13例结直肠癌并发肠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4例行肿瘤所在肠段一期切除吻合术; 4例行一期病灶切除吻合术,近端肠段行外置双管造瘘术; 2例切除肿瘤所在肠段,近端行端式结肠造瘘术,远端行封闭(Hartmann)术; 3例行单纯肠造瘘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15%(6/13),手术死亡率为15.38%(2/13)。结论 重视对结直肠癌并发肠穿孔的认识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目的 观察左侧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一期手术的疗效,探讨理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收治的46例左侧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患者一期手术切除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均未实施术中结肠灌洗,而行彻底的无污染肠减压法。其中行根治性切除一期吻合35例,姑息性切除一期吻合1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切口感染6例,肺部感染2例,盆腔积液1例,均经非手术方法治愈。全组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 左侧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用彻底的无污染肠减压法替代结肠灌洗是安全、可行的。
目的 探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5例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诊断为腹腔包块性质待查的患儿,术中发现腹腔肿块来源于乙状结肠系膜,其中1例肿块侵犯到降结肠系膜达结肠脾曲而行左半结肠切除+肠吻合术,另外2例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部分乙状结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行阑尾切除+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6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5例患儿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5年, (2.3±1.1)年,1例失访,余均存活,仍在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复发。结论 日常行阑尾手术中,应常规探查小肠、结肠;未进行肠道准备的结肠一期吻合手术中结肠灌洗可减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感染严重的患儿结肠一期吻合不可取,结肠造瘘安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术前确诊困难,反复出现腹痛、腹部包块的患儿应想到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可能性,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择期手术,手术是肠系膜淋巴管瘤唯一的治疗方法。
目的 探讨预防左半结肠癌伴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新方法。方法 将215例左半结肠癌伴梗阻接受术中结肠灌洗和Ⅰ期切除吻合等处理的患者分为两组。双管引流组术中经肛门放置肠腔内双管引流;扩肛组术中不放置肠腔内引流管,术后定时扩肛。对两组患者术后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双管引流组分别为3.1%(4/130)和3.8%(5/130),扩肛组分别为10.6%(9/85)和12.9%(11/85),两组腹腔脓肿和吻合口漏发生率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肠腔内双管引流法具有预防性结肠“内造瘘”、减压减张、冲洗洁净和持续性扩肛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左半结肠癌伴梗阻I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
目的:分析D3根治术在右半结肠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74~20037年间的右半结肠癌175例分别采用D3和D2两种术式临床疗效。结果:采用D3术式较D2术式其预后有显著差别(Plt;001)。结论:D3根治术在右半结肠癌手术中有重要意义,应作为标准的根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