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china medical publishers
Keyword
  • Title
  • Author
  • Keyword
  • Abstract
Advance search
Advance search

Search

find Keyword "外周静脉" 34 results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至锁骨下静脉成“8”字形复位一例

    Release date:2016-10-02 04:5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特定电磁波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目的 观察使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对预防老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方法 2010年1月-12月将120例行PICC的肿瘤科老年患者根据登记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PICC常规护理基础上于置管24 h后加用TDP治疗,2次/d,20~30 min/次,连续使用7 d。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8.33%,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应用TDP能有效预防和减少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Release date:2016-09-08 09:1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分析。 方法2012年2月-4月选取需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41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静脉穿刺次数、穿刺点出血、穿刺周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穿刺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及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自愿选择PICC置管6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61例(88.4%)、24 h后出血2例(2.9%),周围皮肤发红8例(11.6%),皮温增高4例(5.8%),穿刺肢体肿胀2例(2.9%);选择静脉留置针349例,置管期间穿刺点24 h内出血4例(1.1%)、24 h后出血18例(5.2%),周围皮肤发红68例(19.5%),皮温增高54例(15.5%),穿刺肢体肿胀62例(17.7%)。 结论早期选择PICC静脉治疗方案,可降低患者静脉治疗中静脉炎、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及穿刺痛苦,优化管理整体治疗周期静脉治疗费用,是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X线透视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误入胸壁静脉处置一例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KG)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4 年1 月- 9 月将260 例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30 例。观察组患者应用EKG 即时定位技术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应用体表定位方法定位,两组患者均在置管后行胸部X 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到位率。 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到位率为98.46%,对照组为89.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腔内心电图引导下行PICC 置管尖端定位法能提高导管尖端到位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胸外科禁食患者经外周行静脉高营养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胸外科禁食患者行外周静脉高营养的临床效果,分析其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以及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的作用。 方法观察2014年4月-6月40例短期内需行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输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1 440 mL/d)行静脉高营养治疗和贯穿整个疗程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指导,观察其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留置时间。 结果纳入患者中仅1例发生输液通路的阻塞,并予更换留置针;另有4例静脉炎(Ⅰ级)。其他患者全肠外营养输注疗程中均无红斑、疼痛、水肿或静脉条纹等静脉炎发生或其他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平均留置时间为(3.07±1.73)d。 结论胸外科术前或术后禁饮禁食患者,短期内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高营养支持并辅以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其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且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合理,在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妇科化学治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妇科行化学治疗(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 2015 年 6 月—2016 年 6 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 PICC 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 结果 920 例患者成功接受 PICC 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 25 例,失访 83 例。104 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 PICC 留置时间中位数为 62 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 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 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 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 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 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 较 1 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 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15.338,P<0.05)。 结论 妇科化疗患者 PICC 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 PICC 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Release date:2017-09-22 03:44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超声技术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在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多次异位到颈内静脉时的有效复位方法。 方法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到颈内静脉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对其首先按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仍不能成功复位,则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将异位的导管调整至正常位置。 结果17例患者先采用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进行复位,一次复位成功16例,成功率为94.11%;二次复位成功率达100%。 结论PICC置管联合血管超声,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颈内静脉,采用常规复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复位时,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可有效纠正导管头端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送管所致静脉并发症。

    Release date:2016-11-23 05:46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期间恶性肿瘤患者焦虑状况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留置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期间的焦虑状况水平,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2012年2月-4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肿瘤中心入住的200例留置PICC患者的焦虑情况,分析焦虑产生的相关因素。 结果 留置PICC住院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中国常模人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P<0.05)。影响置管患者焦虑的因素有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及医疗保险情况等。 结论 加强留置PICC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患者焦虑水平。

    Release date:2016-08-26 02:09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 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原因,寻求措施以减少堵管发生率。 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3月97例留置PICC发生管道堵塞的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堵管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结果97例PICC置管患儿中,17例发生堵管,发生率17.5%,堵管后再通成功12例。低年资护士维护者堵管发生较多;夜间堵管较多。 结论针对新生儿PICC堵管的主要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能降低PICC堵管率。

    Release date: Export PDF Favorites Scan
4 pages Previous 1 2 3 4 Next

Format

Content